奶蜜盐:健康生命的三重营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3-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选自《父母艺术力》插图

编者的话

    三月,草长莺飞,处处散发生机。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将目光转向生命的初始,探寻如何遵循成长规律,激发生命内在的力量。教育学者张文质打磨5年推出的《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今年初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许多教师利用寒假细读了这本书,并做了读书笔记。有的老师说:“阅读《奶蜜盐》,我是一边读,一边回顾自己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教育,并反思自己对孩子和学生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更多的老师说:“这本书不仅适合身为父母者阅读,同样适用于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更应该读读这本书。”本期我们编发一位小学教师的读书感悟,愿三月的春风和这本书一起,吹拂教育之思,唤醒成长之悟。

     奶——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为生命涂上温暖底色

    “奶”,既是真实的乳汁,也是一种象征;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在这抹温暖的底色里,作者更多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强调了“母亲在场、父母陪伴和捍卫童年”的重要。

    “母亲在场”。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梁启超在《倡设女子学堂启》中也曾写道:“故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可见,母亲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胎教到乳汁哺育,孩子与母亲进行近距离的肌肤相亲,心息相通,让孩子自由地释放本能的需求,带给他们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安全感。

    “父母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书籍,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是共同看一会儿书,聊一聊学校的事情,去一趟游乐场,做一次开心的游戏……

    反观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得意的便是一路陪伴,与儿子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家沟通的传统项目是“话聊”。每天睡前的20分钟交流,是我和儿子之间最美妙的时光。有时是开心事的分享,有时是烦恼事的诉说,有时是学习方法的交流,有时是生活百态的探讨……即便在儿子的青春期阶段,我们也大多能和谐相处。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是每次意见不合的时候,我都能比较理智地保持沉默,适时退让,真诚沟通。

    “捍卫童年”。作者在书中强调:一个人童年时受过的伤害,尤其是来自父母的伤害,会像刻印一般,在人的心里留下永不会消除的生物疤痕。只要遇到相似的情景,童年时感受的痛苦就会再次发作。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初中好友忧郁的神情。童年时期,她在青春反抗期与强势老妈斗智斗勇,甚至拳打脚踢、恶语相向,以致结婚时彼此价值观相悖让母女矛盾不断升级。童年时与母亲相处的种种,至今在她的内心留有挥之不去的阴影。而今,已近中年,她苦笑自己学会了妥协、反省和克制。因为她害怕童年的恶性循环会延续到自己女儿身上。

    尽管她的父母都是研究生学历,但正如文质老师所说:并不是一个人拥有高学历、高能力就一定会做父母,只有当一个人具备了为人父母应有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我想,“足够好的父母”一定是深谙童年秘密,懂得捍卫童年的人。

    蜜——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使生命丰盈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在这里,作者更多从“教育方式”的角度阐释了孩子认识与体察世界的方法。

    我对其中这段话深有感触:“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乐趣,学习活动规则,激发想象力。父母遵从孩子喜欢优秀的天性,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时时乐学。”

    记得儿子小时候性格急躁,特别马虎。正当我无计可施时,孩子却从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中汲取了诸多智慧。他说,玩多米诺骨牌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急躁会导致前功尽弃。是啊,这可一直是儿子性格中的弱点。我顺势告诉他,比赛并不是最快的赢;学习和生活中有比提高速度更丰富的内容。譬如橡树,它之所以又高又壮,是因为它生长得缓慢而坚实。

    儿子因自身的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软肋”,这真的是难得的进步。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其中的真谛:一个人在游戏中,会有更多的奇思异想,是因为他的兴奋中枢被激活了。看来,游戏中的智慧不可小觑啊。

    思维的触角不断延伸。在这一部分里,还有很多扣动心扉的观点:“让儿童成为儿童”“培养天赋,不是培养天才”“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咀嚼品味时,生活中与之相应的场景常常次第闪现,不免感触: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滋养,更多的是在自我发现中,增强了自我修复、自我改变的能力。

    盐——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让成长举重若轻

    这一部分,作者更多从锻造能力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指出:适当的“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让他面对某种社会现实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而不是逃避和退缩。

    在《让孩子知生死——“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一章中,作者提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的观点,因为孩子的思考早于父母;要为孩子建立“生命教育第一”的概念,让孩子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记得儿子四年级时,就曾和我聊起过关于死亡的话题。当时是因为儿子害怕死亡,为了让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我给他讲了佛陀解释死亡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和儿子一起畅谈了感受。儿子逐渐认识到人死亡的必然性,同时也懂得了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如何面对死亡。

    劳动教育必不可少。作者写道: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强的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会更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因为城市化等原因,中国的孩子劳动意识明显欠缺,父母应该创造一切条件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

    某种程度上,我是个“懒惰”的人,所以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让他学着洗衣服,即便洗不干净,我也从没批评过他,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结果是,我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个早上,他和我同时起床后,自己在书房熨运动服和红领巾。他说,刚熨过的红领巾,平平整整,热热乎乎,戴在脖子上特舒服。渐渐地,我明白了他细腻的心思:每到开学第一天、下一周的开始,或特殊的日子,他总是希冀用美好的心情迎接黎明的到来。

    今天,有些孩子贪图安逸,不爱劳动。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让孩子认识到: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价值;让孩子了解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小就有劳动光荣的意识,并让他们去体会劳动带来的喜悦。这些大道理,要融入日常的教育之中,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

    书中类似的常识教育比比皆是,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不仅要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能力等方面做领先上一代的父母,还应该反过来向孩子学习新的技术、新的生活方式以及更有包容力、更有宽容度的思想观念”。

    迫不及待地读完此书,回味良久,回望自己的育儿经历,我知道成长是成人与孩子共同的旅程,需要相互的促动。再往深想,在教育学生时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陈兴杰,系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南苑小学教师)

    【相关链接】 

    《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美)弗洛伦斯·威廉姆斯 著 庄安祺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一个母乳喂养孩子的故事开始:新手妈妈弗洛伦斯无意中发现母乳除了拥有各种美好成分之外,竟还含有许多环境毒素。这些原本不该出现的工业化学物质为什么会跑到自己的乳房和乳汁里?身为一名科普记者,弗洛伦斯在惊愕之余着手探究,她前往美国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环境政策研究所以及新西兰的乳房研究实验室等机构,和众多科学家、人文学者交流,从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环境史的角度解读乳房,回答现代生活如何改变我们的乳房和健康等问题。

    《女性身体的智慧》

    (美)希拉里·哈特 著 冯欣 姬蕾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女性常常忘记,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像一座神秘的城堡。我们需要的爱,不一定要从其他途径艰难获取。当我们开始对内的探索,就会发现那些本就居于我们体内的爱的力量。本书作者汇集了世界上最有远见的精神导师们的思想精粹,揭示了女性身体本身的美好,以及女性身体内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她”字的文化史》

    黄兴涛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增订版)》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佳作。